所谓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大学生在学习中要独立思考、求真务实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;要敢于质疑、善于多角度、多侧面地思考问题,培养发散性的思维能力;也要勤于理论联系实际、学以致用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。 “博学”,语出《礼记·中庸》: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。它说的是为学的几个渐次递进的重要阶段。这五个阶段揭示了整个治学过程的内在联系。“博学”,具备广度和深度两重含义:一是广泛地涉猎、全面地学习。二是要有渊博的学识、要有深度的学习。“博学之”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摄取,培养旺盛的好奇心,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。同时,“博学”还意味着汲取知识的博大和宽容。所谓“海纳百川、有容乃大”,对待知识,惟有博大和包容,才能对世界上所有伟大科学文化结晶兼容并包、兼收并蓄;才能使自己具备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襟。
博学是为学的初始阶段。越过了这一阶段,为学就是无根之木、无源之水。青年人是国家未来的希望、社会的栋梁,只有博其学,用广泛而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,努力地完善自我,才能具备回报社会、建设家国的知识和技能。
成才——成为有才能的人。如何才算是成才?在许多人看来,成才是金榜题名,是财高八斗,是功成名就,这较符合中国的传统。真正的成才观应该是有层次的,成才的第一个层次是成人,成为一个对社会无害的人。不做坏事,知道诚信,懂得尊重,认真做事。成才的第二个层次是能够成器,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能够有份适合并喜欢的工作,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。成才的第三个层次是成就,成为一个在学习、工作领域中的出色人才,对社会能够有突出贡献。
报国——报效祖国,北宋范仲淹曾说: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” 明清思想家顾炎宗也道: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” 一个对国家、社会有责任心的人,才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,他的人生也会因此而精彩。听过《满江红》的同学都能感受到抗金名将岳飞撕杀沙场、气壮山河的英勇气概和精忠报国的崇高责任。感恩不在,和平不在,友谊不在。对自己感恩,对同学感恩,对父母感恩,对老师感恩,对学校感恩,对社会感恩,以致对国家感恩!中华民族是敢于负责和感恩的民族。 “今日之责任,不在他人,而全在我少年。少年智则国智,少年富则国富,少年强则国强,少年独立则国独立,少年自由则国自由,少年进步则国进步,少年胜于欧洲,则国胜于欧洲,少年雄于地球,则国雄于地球。”这是梁启超先生在《少年中国说》说的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,一个有理想,有抱负的青年应该肩负起历史的重任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、智慧和力量。爱国热情弥足珍贵,中华复兴之路并不平坦,我们每一个祖国母亲的儿女都有责任凝聚在一起,并为之而努力奋斗。我们都应该清楚的意识到中国越稳定,显示出中国的冷静、远见和团结,就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。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报国之志,胸怀天下,大智大勇,以天下兴亡为己任,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。
报国的具体行为,就是通过我们勤奋的学习,成为一颗颗坚硕的铺路石,在工作中,对事业有所贡献。我们生命的价值,就在于此,报国之志就在这踏实、平凡的工作中得到升华和体现。它有不同层次和多种途径:志愿到老、少、边、岛工作值得尊敬和提倡,想留在大城市当公务员甚至当官也是贡献,只要尽忠职守就是报效人民。到基层去,到山区、中小企业去建功立业,也是报国之志的具体体现。